【纪念六祖惠能大师】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
点击查看 :★ 专 栏 文 集 推 荐 ★ | |
《恭迎十方佛菩萨诞》 |
今日2019年9月1日星期日农历八月初三,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涅槃1306周年纪念日。弟子顶礼六祖,缅怀祖师。惠能大师(638年-713年),俗姓卢氏,河北燕山人(现今涿州),生于岭南新州(今广东新兴县),得黄梅五祖弘忍大师传授衣钵,继承东山法门,为佛教禅宗第六祖,与孔子、老子被称为“东方三大圣人”之一,欧洲国家将他列入“世界十大思想家”之一。六祖惠能大师,于公元638~713年农历8月3日圆寂,留下肉身,至今在广东韶关南华寺。
被尊为中国禅宗六祖的曹溪惠能禅师,对中国佛教禅宗一脉的推广与弘化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与意义。惠能得到五祖弘忍禅师传授衣钵,继承东山法脉并建立南宗,弘扬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的顿教法门。下面,根据《六祖坛经》等资料,简介如下:
公元670年他离家求法,672年惠能到黄梅东山寺参礼五祖弘忍禅师,以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;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的法偈,得五祖弘忍禅师的认可。于是,五祖夜授《金刚经》,至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时,惠能顿悟。五祖弘忍禅师密传禅宗“衣钵、信物”给惠能,为禅宗第六祖。为避其他僧众争抢祖师衣钵之患,惠能隐居五年。之后,到南海(今广州)法性寺(今光孝寺),在正月十五日,于印宗法师座下剃度落发。二月初八日西京的智光律师为惠能授比丘具足戒,此时惠能30岁。惠能受戒后,就在法性寺广开法宴,弘扬禅宗。由于印宗法师对惠能很赞赏,加上他作为五祖衣钵传人的身份,所以受到广州缁素的敬重。次年春,惠能禅师去曹溪宝林寺(今南华禅寺),“印宗法师与缁白送者千余人”。曹溪属韶州,距离广州七百多里。
贞观十二年 | (638) | 出生 | |
龙朔元年 | (661) | 去黄梅礼弘忍 | 24岁 |
龙朔二年 | (662)起 | 隐居五年 | 25至29岁 |
乾封二年 | (667) | 在广州受戒 | 30岁 |
先天二年 | (713) | 圆寂 | 76岁 |
二、六祖的思想和宗风
1、见性成佛为宗
《六祖法宝坛经》主要内容:
“授无相戒”:直示众生身心中,自性佛,自性三宝,自性忏,自性自度等。表明了佛不外求的意趣,而答释疑问“功德在法身,净土在自心”,也符合这点。
2、六祖的思想根源
六祖惠能大师继承东山“即心是佛”,树立“见性成佛”。起初,达摩大师的“真性”禅,是《楞伽经》的如来藏说;四祖道信禅师以《楞伽经》的“佛心”,融合《文殊说般若经》的“念佛心是佛”;六祖惠能大师再融合《大般涅槃经》的“佛性”——“见性成佛”,其内涵就更广大,本质还是一脉相传的“如来藏说”。但不同于《楞伽经》的“无我如来藏”。《大般涅槃经》认为“如来藏即是我”,倾向于“神我论”(常住不变、清净自在、周遍、离相等),所以惠能禅师的“见性成佛”具有更浓厚的“真我”特色,更加通俗简易,也就更加适应中国普世人心。
3、修行方法
六祖在《坛经》中以“无相为体,无住为本,无念为宗”来指导修行。六祖解说到:
无相:“无相,于相而离相”;“外离一切相是无相。但能离相,性体清净,是以无相为体”。比如看心就着於心相,看净就着於净相;这会障自本性,所以要离相。无相不只是离一切相,更是因离相而显性体的清净,“自性”是以无相为体的。
无住:“为人本性,念念不住。前念今念后念,念念相续,无有断绝(引《肇论》)。若一念断绝,法身即是离身色(属于“南方宗旨”)。念念时中,於一切法上无住。一念若住,念念即住,名系缚。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,即无缚也,(是)以无住为本(引《维摩诘经》)”。以人的“本性”念念不绝,法的“自性”也就念念不住(三世迁流)。但是众生念念系缚,往来生死。体悟自性不住,一切法也无所住,即“顿”得解脱。惠能大师据此批评“直言坐不动,除妄不起心”的禅法。他说:“若如是,此法同无情,却是障道因缘。道须通流,何以却滞?心不住,即通流;住即被缚。若坐不动是,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林中”。
无念:“於一切境上不染,名为无念。於自念上离境,不於法上念生。莫百物不思,念尽除却。一念断即死,别处受生(与“南方宗旨”有关)”。一般以为“无念”是没有念,断绝一切心念。惠能认为这种“空心不思”是错的,人死了才没有念。他的“无念”是“於自念上离境,不於法上念生”。人的念是被境相(法)所役使的“妄念”,所以要“无念”,即不依境起,不逐境转。进一步解释:“无者无何事?念者何物?无者离二相诸尘劳。真如是念之体,念是真如之用。性起念,虽即见闻觉知,不染万境而常自在”。“念”从“真如”(“性”)起,本来解脱。当体见“自性”(见无念),虽能见能听(自性的用),但念念解脱(性自空寂)。不立“境”和“念”二相,不落能所。不但没有“于上有念”的有念,也没有“不于法上念生”的无念,即正念现前。
“无念”是从自己身心(本性念念不住)中去见性。虽以“自性”为生命当体,但不说“性在作用”。这里把“无念”解说为“无者无何事?念者念何物”,肯定自性起用的“念”,属于“南方宗旨”;它具有“神我”的倾向,接近胜论派的思想,胜论派便是主张以呼吸和瞬目等相,来证明有“我”。
4、念般若,不念佛
《坛经》的主题 “说摩诃般若波罗蜜”,《文殊说般若经》说修一行三昧“当先闻般若波罗蜜”,五祖门下一般是“念佛名、令净心”。《坛经》大梵寺传禅时,六祖教弟子“净心”(他自己“净神”良久才说话)、“念摩诃般若波罗蜜”,念是口念的。五祖门下的念佛是念“一字佛”(《文殊般若经》作“一佛”),是以念念在心启悟自己的觉性。
六祖以念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,代替念佛。六祖不说“佛”而直指“般若”:“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。即缘心迷,不能自悟,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。”一般人向外觅“佛”的他力摄受;六祖的禅是直探一切(发愿、忏悔、归依、佛)的根本,直从自身本有的“菩提般若”去悟得。他说:“三身在自法性,世人尽有,为迷不见,外觅三如来,不见自色身中三身佛。”“若言归佛,佛在何处?若不见佛,即无所归。”重于自性佛,自归依佛,见自法性三身佛。这是从念“摩诃般若波罗蜜”,从而开示本有般若而显示,所以他主张“念般若”。
六祖认为:“迷人念佛生彼,悟者自净其心”;心但无不净,西方去此不远。心起不净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”;“但行十善,何须更愿往生?不断十恶之心,何佛即来迎请”;“若悟无生顿法,见西方只在刹那。不悟顿教大乘,念佛往生路遥,如何得达!”由此可知,六祖惠能大师彻底主张“自净、自作”,不提倡求阿弥陀佛的他力摄受。当时,中国禅风就是如此。(注释2)
六祖在宝林寺30余年, 以“见性成佛”为宗旨,悉心传道,弘法不辍。六祖广传禅法,其言行语录及思想,由门人弟子整理成《六祖法宝坛经》,这是中国佛教僧人著作中唯一一部被称为“经”的中国作品。六祖以下的法嗣弟子67人,广演顿教,逐渐形成临济、曹洞、沩仰、云门、法眼五宗。其中,临济宗又分为杨岐、黄龙两派,合称“五家七宗”。这正应验了达摩祖师的的受记:一花开五叶,结果自然成。之后,临济、曹洞、云门禅法,又漂洋过海传至日本、朝鲜,继而传入欧美,“而天下言禅者,无不以曹溪六祖惠能为口实矣!”
1999年在澳洲悉尼讲《六祖坛经》
四、和尚是人做的
从南华寺回闽院后,每天我继续做自己的功课:大礼拜108,然后禅坐一小时,看禅门公案,参话头。一天早上九点多,正在读大珠慧海禅师的著作《頓悟入道要门论》。听见有人敲门,就去开,开门后见到一位师父。
我问:“请问师父,你找谁?”
师父答:“找坚钰法师。”
我问:“找她有事吗?”
我问:“你见过她吗?”
答:“没见过。”
我说:“这样啊,进来坐吧!”
于是聊了几句,那位师父把一首写好的诗给我看,内容是修行者如何明心见性的事。说起出家修道的因缘,那位师父说:“和尚是人做的,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,一生不变,继续参禅悟道,只要积累的福德够了,水到渠成,终有开悟明心见性的一天。”
大概十分钟后,这位师父走了。可是,我却把那句“和尚是人做的”牢牢记住了。而且,整个身心专注地参这句话,觉得太有意思了。就这样,一日一夜之后,身心一片光明,突然明白了“和尚是人做的!”
于是,我去见妙老院长,给老和尚说:“妙老,昨日弟子参了一个话头,很有意思”。
妙老问:“什么话头?”
答:“和尚是人做的!”
妙老问:“那怎样,你悟了什么?”
笑着回答:“和尚是人做的!”
妙老说:“谁不知道?和尚是正常人做的,是六根具足的人做的!”
忍不住,我内心在微笑:“哈哈,和尚是人做的!”
五、《六祖坛经》讲座
默默喝冷水,充饥,念佛
无家可归、无寺可住、无人可说
唯有诸佛菩萨知道……
那时,心念这样想:
如果真的饿死,
那是自己宿世的业报。
我出家学佛弘法利生,
一片真心诚意。
我爱惜袈裟,
如自己生命……
感恩佛菩萨,感恩六祖,感恩妙老的加被,让弟子活到今天。总之,和尚是人做的,是六根具足的人做的。今生为僧,只要活着,一定继续把钟敲响,敲醒在轮回中沉睡的一切有情众生。让一切众生趋向解脱,趋向菩提圣道。
释行愿 2019.9.1于澳洲
参考资料
1、南华寺简介,网络资料。
2、《六祖坛经》,网络版本。
3、《行愿云水日记》。
版权所有,请尊重知识产权。欢迎转载,未经作者同意,不得更改,违者必究!
点击阅读:
相聚在罗浮山延祥古寺,恭贺门净法师晋院庆典——闽院第四届同学聚会
【缅怀·联谊·继承·发展】首届闽院校友联谊会巡礼之三——参观南普陀寺各部门
【走进佛史,亲近佛陀,离相似法,除外道见】:《印度佛教思想史》专辑1
《沙门果经》导读: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,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
【被虏僧说法,令饿马垂泪】:马鸣菩萨与《佛所行赞》——《佛教梵呗源流追寻》二
【恭迎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日】——人间佛陀大慈悲,出家入世度众生
师友们,一起托钵去——朝礼澳洲南传 Bodhinyana Forest Monastery 觉智寺
忆佛念佛: